扩张速度这么快是因为在一个县城跑出来的商业模式,就可以在所有的县城里复制,所以县城的购买力比我们想象的大。
我们错误地理解了很多消费者。在小县城看大爷大妈身上穿的都是阿迪达斯和耐克的假货。过去说是因为中国的消费者没有钱,没有知识产权的意识,花便宜的钱买个假货。但如果你和大妈聊天,问她为什么要买一双阿迪达斯的假鞋,她会告诉你她根本不知道这个品牌,她买只是因为价格不贵,穿着舒服,跳广场舞的姐妹都买。
中国老百姓还没有做好准备去购买90分、100分的奢侈品,但是他们已经严重不满意消费原来40分、50分的不及格产品,他们有强烈的需求要买80分的产品,那企业的空间很大,从50分的成绩提到80分是很容易,但是把成绩从95分提到100分是很难的。
未来县城不仅会提供消费,而且会变成创新的前沿。这个趋势已经开始出现,比如流行音乐。最早流行的音乐是一群去北京北漂的音乐人,汪峰唱的《北京北京》。后来流行的是赵雷的《成都》,听起来有点小资的味道,而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五条人,来自广东省海丰县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县,让你听得如醉如痴。
像五条人这样来自小县城的乐队可不是一家,还有九连真人,广东连平等。有好多地方涌现出来新兴的乐队,这是小趋势,以后小镇青年会成为明星,因为那里的烟火味更浓,生活气息更浓,更适合创作,一线城市的青年以后也有活儿干--负责追星。
第二
工业化
有一家企业叫桐昆,在浙江省嘉兴桐乡,生产涤纶长丝的企业,就是我们穿的衣服、运动鞋、地摊、窗帘里会用到的化纤。
桐昆这家企业成立四十年就干了一件事,生产一根丝。这个企业无聊透顶,搞了个研究院,没有革命性的技术创新,就是研究怎么把丝拉得更长。员工也很无聊,老板也很无聊,天天在工厂里跟着工人一起讨论生产工艺怎么改进。但恰恰因为它无聊,它成功规避了所有你能够想象到的风险,没有人颠覆他。
因为没有革命性的技术创新,没有哪一家会从另外的行业杀过来把化纤行业干掉,他可以干掉别人,但别人干不掉他。它的上游是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但是上游会经历油价波动的冲击,他的下游是安踏、报喜鸟、李宁,但是下游会受到市场需求的冲击,唯独他在中游。你能够想到的风险到他那里都没有,它具有一种特殊的韧性,这种特殊的韧性能够让它穿越周期。
别的企业会说我赚钱比你赚的多,桐昆说我能活下来;别的企业说我的产品比你新潮,桐昆说我能活下来;别的企业说我增长速度比你更快,桐昆说我能活下来。在这个年代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是活下来,不活下来等到革命胜利那一天的时候你早就变成先烈了。
很多看起来很不起眼的行业里,那些依然能够生存下来的企业都具有一种异常的韧性,经历过完整的经济周期和没有经历过完整经济周期的企业看这个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看它好像不变,但它每天在做微创新。
第三
技术创新
今年的技术创新,比如说最火的自动驾驶,在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落地?因为我得回去看看我的驾照要不要扔,他们说别扔,五年之内绝对不会落地。我说十年呢?他们笑了不说,不回答我也知道答案了,十年也不可能落地的。
为什么自动驾驶落地会这么难?因为把题目出得太难,所有做自动驾驶的公司都有一个终极梦想,在开放的道路条件下、复杂的道路条件下,百分之百地让人工智能替代人类,这事儿比你想得要难多了。马上要过年了,要在大路两边挂上红灯笼,我们一看就知道那是红灯笼,人工智能判断那是红灯,直接刹车。过十字路口的时候,不是所有人都会遵守交通规则的,你开车的时候会跟行人之间对个眼神,大概大家谁该让谁,请问怎么跟人工智能对眼神?把题目出得这么难当然回答不出来。
现在有一个思路特别有意思,在自动驾驶里有一排叫“车路协同”,也就是说不仅仅要有智慧的车,还可以有智慧的路,智慧的车和智慧的路互相沟通就能迭代的速度更快。把题目改一改,找一个封闭场景,修一条只走自动驾驶货车的高速公路。这个难度一下子降低了很多,封闭场景,而且没有人类司机,不用担心出现了交通事故。
过去经济学讲的都是在约束条件下求目标函数的最大化,但我们忘了在很多情况下约束条件是可以改变的,这是中国人独特的智慧。中国有一句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国人的智商讲的是不能就事论事,治头疼最好的办法很可能是拎一桶热水泡脚,用泡脚的办法治头疼。
有很多问题看起来是无解的,但是你改变了约束条件,化繁为简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今天解决不了的问题不代表明天解决不了,这件事情解决不了,做另外一件事情回过头来发现原来那个问题迎刃而解。
第四
人口压力
中国正在跑步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这也是一片巨大的蓝海。为什么到现在为止没有跑出来专门服务老年人的头部企业呢?在这个行业里最多的是骗子,骗子的存在很有价值,凡是骗子多的地方就说明这个市场上是有需求的。骗子的问题是看到了需求,但是不提供供给,或者想提供供给的,但是都不用心。
有个学生想创业说有个好的创新项目,生产老年人用的手机。我说可千万别做,你的潜在用户就是我,眼睛已经花了,所以我有需求。但我的需求是你把手机上的字调大,而你提供的是一部专门给老年人用的手机。我是不需要的,我还要写30年的《变量》,还要跑马拉松。老年人最不愿意承认自己老,你能够想到现在所谓适合老年人的,最后注定要失败的,因为你没有真正懂得老年人的心。
今年看到一个还算比较成功的案例-足力健,你觉得很土,但他精准地瞄准了老年用户。足力健只在电视上做广告,因为现在看电视的只有老年人,只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因为老年人天然地相信中央电视台。很多店面是开在超市的旁边,因为现在逛超市的也都是老年人。
我们都知道,人老先从腿脚老,怎么就没有人想起来给老年人做一双鞋呢?足力健说老年人的脚只能穿老年人的鞋。这给我们第一个启发,你要想做好老年产业,你一定要提供一个产品,并且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因为那一代老年人,让他花几千块钱买个大电视可以,让他花200块钱买个爱奇艺的会员绝对不行。他需要高性价比的产品,就像小米的风格,价格不贵,东西好用。
但是老年人真正需要的不是产品本身,他还需要的是7-11式的服务。7-11和沃尔玛不一样。沃尔玛是把所有的产品全部摆在货架上你自己去挑,7-11没有那么大的地方,所以他精准地选择把什么东西摆在哪个位置的货架上,必须要在30分钟之内马上就能买到的东西。下雨了要买一把伞,7-11有,手机没电了需要充电,7-11有。所有的东西都是经过了挑选之后一站式地提供给你的。
现在老年人最需要的是一站式地给他提供服务,最好的时间是他们刚刚退休的那一天来到他的身边,因为那一天是他们心里最慌的时候。原来的那些生活全部都是被别人规定好的:上学的时候到底要学啥是教学大纲规定好的,到了公司之后做啥是公司规定好的,在退休的这一天他有了大把的时间和金钱,但是他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我们都在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问题是绝大部分中国人不知道怎么过美好生活。我们知道如何赚钱养家,照顾家人,但过美好生活是需要学习的,是需要实践的,是需要有一群人来共同创造的。解决这个矛盾就是先让一部分人先会玩起来,带动后面的人,大家一起过美好的生活。
你要拉着老年人的手告诉他,不要慌,我能够帮你规划你之后的岁月,60多岁充满活力的老人可以到处跑到处玩。到70、80岁的时候住养老院居家护理全部搞定,一直等到90岁、100岁,临终关怀全部给你照顾好。想赢得老年人的信任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一旦赢得了他的信任,他会信任你半辈子,但我们必须用心地体察老年人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一个专门做老年广场舞APP的创始人跟我感慨说,进到老年产业才知道自己根本不了解妈妈。老年妇女有个特点,很难放松下来,因为一辈子都是扮演着照顾别人的角色,即使是带她们出去玩,她们本能地会去扮演那个照顾别人的角色,关心你身份证都带了没有,口罩带了没有,衣服带的够不够,不要耽误飞机了。她们只有在跟姐妹、同学在一起的时候才会放松自己,那个时候她脸上才露出真正灿烂的笑容。
如果真的能懂得老年人,能够帮助他们规划好百岁人生里60岁退休以后剩下来的40%的人生,那怎么可能没钱赚?这里面会有很多新的投资机会、创业机会。
━ ━ ━ ━ ━
最后,再跟大家总结以下几条未来投资的主线:
▶ 第一,将会用十年磨一剑的功夫把中国所有重要产业中的重要生产环节能做的都做一遍研究,因为它不是一年两年的投资机会,至少是五到十年的投资机会。
▶ 第二,要善于在县乡经济中出现的广阔市场,到中国最偏僻的地方看一看才能够看到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
▶ 第三,要寻找新技术的落地场景,哪怕落地的场景看起来很小,看起来很弱智,但它只要有一个场景就能够落地,落地了之后才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 第四,充分理解年轻一代的生活主张,未来的历史剧情是年轻人写的,所以当年轻人的生活场景发生了变化,那很多消费模式就会发生变化,商业模式就会跟着变,有新一批品牌就会取代原来的老品牌,那就是投资机会,创业机会。
举个例子,茅台的董事长说年轻人不喝茅台是因为他们还很年轻,等到他们长大了就喝茅台了。原来喝茅台的场景是啥?你请客,一个包间,10来个人,拎几瓶茅台。第一瓶茅台喝完了,第二瓶茅台打开,也就那么点酒量,醉的醉,吐的吐,倒的倒。
现在的年轻人会这样吗?外面花花世界那么多,年轻人会花一晚上的时间泡在包间里?年轻人都不愿意出门,宅在家里不好吗?打游戏不好吗?撸猫不好吗?陪你去喝酒?年轻人去餐厅的时候都是三五好友聚会,这时候会拎一瓶茅台?年轻人去餐厅是一人食,年轻人叫外卖,年轻人买螺蛳粉,请问哪个消费场景会和喝茅台匹配?他们会选择什么消费?微醺经济,会喝精酿啤酒、果酒,就不喝原来上一代人喝的东西,原来越来越多新消费场景出现变化以后,新一代品牌正在来的路上。
▶ 第五,帮助老年人做好“40%的人生”规划,包括养老、理财、旅游、房地产,看到最主要的顾客现在都变成了老年人,你怎样才能为他们做好服务?这是你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归根到底,我们考虑的就是一个问题,你和你所在的中国根到底有多深?
时代瞬息万变,中国文化跨越千年渗透每一位华人的内心,也慢慢传播至世界各地;交流不再局限于一方土地,靠着科技、通讯与万千人交流;世界动荡,疫情突发,促使我们更加快速、深刻的认识到数字化对企业的影响。
企业在这个时间节点,应该如何发展?如何应对变局下的挑战?如何选择?都是值得深思的;充分理解数字化,明确数字化是什么以及不是什么,明确数字化转型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对于一个技术领导者来说是非常重要。
上一条:2022/1/8 法国尼斯大学工商管理博士试听课报名
下一条:精彩回顾 | 彼得·圣吉:唯有长期主义,方能应对变化